夏颖奇,博士,男,1950年出生,东北人。1968年赴北大荒插队。1972年进入北京理工大学(原北京工业学院)动力机械系内燃机专业学习,197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。1978年考取第一批公派留学教育部奖学金,1981年出国并于1987年获得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学位。同年被派往华盛顿任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一等秘书。1991年离任后,在中国财政部世界银行司任处长,并先后担任中国谈判团长与世界银行谈判包括黄河小浪底等9个贷款项目,总计金额达17亿美元。1994年在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工作,负责外汇业务及国际业务。2000年至今,担任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,负责园区人才资源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外事工作。
近年来,中国经济的腾飞吸引了大量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。而中关村凭借着人才的优势、信息的优势、科教的优势,不仅成为中国留学生的最大聚集地,而且也成为了海归创业者最大的基地。 截至目前,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建立了21个留学人员创业园,8700多位海归硕士、博士创办了3500多家高科技企业,几乎占了中国全部海归企业总量的一半。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全部29家中国企业中,中关村占了15家,而其中8家是海外留学人员创立的企业。 这些海外学子为何选择中关村创业?海归企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?带着这些疑问,记者走访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。 6成海归有科研成果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以柳传志、王选等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家一度被誉为中关村知识英雄的话,那么今天的中关村,海归创业群体则正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传奇。与早期中关村企业大多跟踪国外先进技术,进行二次开发推广,缺少自己原创核心技术不同,由于留学人员群体的出现,如今中关村的技术创新正趋于高端化,初步实现了从紧跟国际到同步发展。如留加博士李德磊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“方舟”系列CPU芯片,标志着我国自主知识产权CPU的产品化。陈榕等5位清华留学人员研制的“和欣”计算机操作系统,向世界级的软件巨头发起了挑战。留欧博士韩征和、刘庆创办的英纳超导公司的铋系生产线,使中国骄傲地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有高温超导产业化的国家之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