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多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眼里,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于是他们漂泊他乡,独自打拼。面对社会转型带来的压力,他们有抱怨,但更多是去努力地适应。现实使他们不得不首先考虑房子、车子,还有那灿烂的理想,而本该洒在他们身上的"保险"阳光,却被云层遮掩了。
房子才是我的救助站2006年12月31日下午,陈晨去北京郊区看了自己的房子,那幢15层的塔楼已经封顶了。在凛冽的寒风中,楼房巍然屹立,仿佛在和陈晨对视。想到明年冬天,就能住进这个两室一厅里,陈晨的心温暖又踏实。
盘点自己的2006年,陈晨理所当然地把买房排在了首位。26岁的他之所以选择在房价涨得最凶猛的关头买了房子,不是盲目跟风、贪图虚荣,实实在在是生活所需。和女朋友已经相处三年了,女孩还在一所师范院校读研究生,俩人准备在2008年结婚。
两年前,毕业于广西一所普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陈晨,为了和女朋友能在同一个城市,放弃了家乡稳定的工作,加入了"北漂族"行列,拿着一份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薪水。
没有背景的外地年轻人要想在北京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,实在是不容易。两年里,陈晨跳了四次槽,现在所在的软件公司也是半年前才进来的。早已过了三个月的试用期,可是单位许诺的"四险一金"至今还没到位,要求了很多次,却没有结果。看在待遇还说得过去的份上,他忍了下来,毕竟每月两千多元的贷款、六百元的房租、俩人的生活费等等在这压着,使他实在没有勇气再丢掉工作。 |